隨著細菌耐藥性的顯著增長以及致病菌種類的變化,合理應用抗菌藥物不僅對及時控制細菌感染、縮短病程和改善預后起著關鍵的作用,而且對于手術、器官移植、腫瘤化療與放射等新技術應用的成功起著不可缺少的保證作用。微生物檢測能準確鑒定病原菌、報告藥敏試驗結果,給臨床選擇用藥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然而,咱們臨床醫生朋友,主要從哪幾個方面看微生物報告結果?
藥敏試驗是如何測定?
體外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簡稱藥敏試驗(AST),是指在體外測定藥物抑菌或殺菌能力的試驗。根據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近期推薦的標準,對非苛氧菌(腸桿菌科細菌、銅綠假單胞菌、和其他非腸科桿菌、葡萄球菌屬細菌、腸球菌屬細菌)和苛氧菌(嗜血桿菌屬細菌、淋病奈瑟菌、肺炎鏈球菌和其他鏈球菌)選擇常規藥敏試驗的首選藥物(A組抗生素)或臨床使用的主要抗生素(B組抗生素)進行藥敏試驗。
紙片擴散法:該法是將含有定量抗菌藥物的濾紙片貼在已接種了測試菌的瓊脂表面上,紙片中的藥物在瓊脂中擴散,隨著擴散距離的增加,抗菌藥物的濃度呈對數減少,從而在紙片的周圍形成濃度梯度。同時,紙片周圍抑菌濃度范圍內的菌株不能生長,而抑菌范圍外的菌株則可以生長,從而在紙片的周圍形成透明的抑菌圈,不同的抑菌藥物的抑菌圈直徑因受藥物在瓊脂中擴散速度的影響而可能不同,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測試菌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并與該藥物對測試菌的MIC呈負相關。
肉湯稀釋法:稀釋法藥敏試驗可用于定量測試抗菌藥物對某一細菌的體外活性,分為瓊脂稀釋法和肉湯稀釋法。實驗時,將藥物濃度經過倍比稀釋能抑制待測菌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稱為最小抑菌濃度(MIC),一個特定抗菌藥物的測試濃度范圍應該包含能夠檢測細菌的解釋性折點(敏感、中介和耐藥)的濃度。
藥敏報告中S、I、R指的是什么?
S(susceptible),是指細菌對抗菌藥物敏感,使用常規劑量時平均血濃度超過MIC5倍以上,用常規劑量通常有效;I(intermediate)是指細菌對抗菌藥中度敏感,常規劑量時平均血藥濃度等于或略高于MIC,需用高劑量或對體內藥物濃縮部位的感染可能有效;R(resistance)是指細菌對抗菌藥耐藥,藥物對細菌的MIC高于應用常規劑量時的血藥濃度,應用常規劑量治療通常無效。
藥敏試驗中,抗菌藥物的品種是如何選定的?
抗菌藥有近200種,藥敏試驗中沒必要也不可能包括每種抗菌藥。所測試的抗菌藥紙片的種類是根據各類細菌對抗菌藥的敏感性及臨床可能選用的藥物而確定的,同類藥物通常只選擇1-2個代表品種。CLSI對各種細菌的藥敏試驗中宜測試的藥物品種進行了推薦,如測定葡萄球菌屬的藥敏試驗應包括苯唑西林、青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復方磺胺甲噁唑(SMZ-TMP) 和萬古霉素;此外可根據情況增加其他品種如氯霉素、環丙沙星、慶大霉素、利福平和呋喃妥因等。
為什么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藥敏報告測定的藥物這么少?
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對頭孢菌素和多種抗菌藥天然耐藥,故藥敏試驗中所包括的抗菌藥品較少,CLSI推薦的測試品種包括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頭孢他啶、米諾環素、左氧氟沙星、復方新諾明、氯霉素共6種。
細菌對多種抗菌藥物敏感時,如何選擇最有效藥物
應根據感染部位、病情嚴重程度、藥物的抗菌作用結合藥動學、藥效學特點選擇抗菌藥物。
是否所有陽性培養均有臨床意義?
并非所有培養陽性都是真正的病原菌,可能因為:
①所報告細菌為污染菌 細菌培養結果的臨床意義大小與所取標本有關,如為關節液、胸腔積液、血液等無菌標本則臨床意義較大。但即使血培養陽性也可能為污染菌,據報道單次血培養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腸球菌陽性,污染可能性分別為85%、52%、22%。某些標本易受污染如痰標本易受咽喉部攜帶菌的污染,尿培養易受下尿道、尿道口寄居菌污染。
②可能為應用抗菌藥后的菌群交替,特別是原為混合菌感染時,針對優勢菌治療一段時間后可能非優勢上升為優勢菌,廣譜抗菌藥治療后可能出現真菌感染,故使用抗菌藥時間較長的感染,療程中需復查細菌培養。
此外影響臨床療效的因素很多,據報道藥敏試驗結果與臨床療效的符合率約為70%,因此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報告只能作為臨床用藥的參考,應根據患者用藥后的治療反應和臨床病情及時調整用藥。
(中華試劑網 m.f2hy.cn)